Saturday, January 3, 2009

久違了,Northern Flicker

2007 年 9 月 24 日,小丁與小伶曾經在陽台偶遇一隻 Mr. Northern Flicker,就被他的「倩影」深深吸引。可惜當時來不及拿起相機「捕捉」他(其實當時也沒有 DSLR,想捉也捉不到~~~殘念)。2009 年的第一個星期六早晨,又在陽台看見~~~「她」,Ms. Northern Flicker。


Ms. 與 Mr. Northern Flicker 最大的差異是「腮紅」,但是有抹腮紅的居然是 Mr. Northern Flicker。誰說愛美是女性的天性?小伶在懈逅 Mr. Northern Flicker 後,憑印象手繪了一張Q版的 Mr. Northern Flicker:


Northern Flicker 是啄木鳥的一種,但是他們也是唯一會在地上覓食的啄木鳥(據說是吃螞蟻)。透過玻璃窗照了 Ms. Northern Flicker,她正抬頭看我(被發現了,下次應該穿迷彩裝)。


查了一下,Flicker 的中文翻譯是「撲動鴷」。【爾雅‧釋鳥】鴷,斲木。斲:音「啄」,義「砍、削」。所以斲木就是砍削木料。因此鴷應是泛指啄木鳥。此字是以啄木鳥「撕裂」木頭的動作來造字,古人將「裂」的同音字「列」放在「鳥」字上來形容啄木鳥「撕裂」木頭的動作,很傳神吧。英文字 Flicker 又指「(鳥類)撲動翅膀」,可能這種鳥撲動翅膀的聲音很大吧。因此,Flicker 就翻譯成「撲動鴷」了。

小丁與小伶會研究一下如何吸引他們再度光臨,這樣就可以常常看到他們的芳蹤了。

Reference:
維基大典:維基爾雅/鴷
漢典:斲
漢典:鴷

Saturday, December 20, 2008

2008 綠湖初雪

今年的雪似乎比去年晚,記得去年感恩節就有雪花了。今年的第一場雪,下在 12/14,小小地散發出了耶誕的氣息。抽空繞去 Green Lake 看一下。


整個碼頭都結冰,冷冷清清。


換個角度看碼頭。(這張是小伶拍的)


步道倒是沒有積雪,因為是初雪,所以只有一點點。(這張也是小伶拍的)

Friday, December 19, 2008

鏡頭的解像力顛峰

對一個才擁有 DSLR 六個月的菜鳥而言,在部落格發表跟攝影相關的文章真的是班門弄斧、野人獻曝。但是,似乎很少人注意到的某些細節,還是值得分享一下。

學習攝影的這六個月,參觀了不少部落格,K(快速翻閱)了一些攝影教學的書,大多數都是在強調快門、光圈、ISO、構圖、、、直到我逛到了 Austin 的部落格。Austin 介紹了他的三顆愛鏡:17-40mm F4L85mm F1.8 USM50mm F1.8 II,其中提到了 Photozone 這個網站。Photozone 提供了許多相機與鏡頭的測試報告,Austin 從這些測試報告中得知他的三顆愛鏡的解像力顛峰。依樣畫葫蘆地,我也在 Photozone 找到了我的「兩顆愛鏡」的測試報告:EF-S 18-55mm f/3.5-5.6 ISEF-S 55-250mm f/4-5.6 IS。若把 Photozone 的測試報告重新整理一下,結果滿有趣的:
注意到了嗎?每顆鏡頭的解像力顛峰出現在某個特定的焦段與特定的光圈。我們亦可以針對同一個焦段來找出可以產生最佳解像力的光圈值。

So what? Why is this important? 你可能會問。

Well, this is not really important. 解像力其實相差不多。但是,這些資訊提供了一些選擇光圈值的參考。一般攝影教學的書都會介紹一個基本的攝影觀念:曝光量=光圈大小*快門開啟時間。換言之,就一相同曝光量而言,光圈大小與快門開啟時間成反比。若欲達到相同的曝光量,當我們將光圈放大兩倍,快門必須加快兩倍(快門開啟時間縮短兩倍)。那我們該如何選擇光圈值與快門速度?我一直以為景深是選擇光圈值的唯一因素(大光圈會造成淺景深)。現在,我們可以把解像力列入考量。

舉例而言,如果我使用 18-55mm 鏡頭,我可以用光圈先決(Av)模式,將光圈設定在 f/5.6,如此一來,在 18mm ~ 40mm 焦段均可發揮鏡頭的解像力。如果需要用到 40mm ~ 55mm 焦段,可以將光圈調到 f/8 來讓鏡頭繼續發揮它的解像力。而且,如果我換上 55-250mm 鏡頭但是還是使用 55mm 附近的焦段時,光圈值 f/5.6 較佳。但是記得切換到 f/8 光圈值如果開始使用 100mm ~ 250mm 焦段。Photozone 沒有測試所有的焦段(不太可行吧),所以我只可以粗略估計一下切換光圈值的臨界焦段。

Again,解像力其實相差不多。需要考慮景深時,調整光圈值還是必要的。只是,能用顛峰解像力時,還是別浪費吧!

稍為驕傲一下,那張圖是我用 R 畫的。果然是「三句不離本行」啊!

Monday, July 7, 2008

大俠雜耍教室

在一個炎熱的星期日,小丁和小伶邀請了我們的朋友 Owen 教一群小孩子們雜耍。Owen 是一個很有趣的人。他曾在中國北京待過一年,能以中文和我們溝通(是北京腔歐)。因此,這次雜耍的主題叫「Learning Juggling in Chinese」。目的是讓小孩子們在玩耍中學些中文。


Owen 的中文名字叫「金健睦」,據說這名字是他在中國的老師根據他的姓氏音譯而成。譯得頗有武俠味的,因此我們私底下都稱呼他「大俠」。「大俠」果然有份俠義心腸,之前小丁曾邀請他到慈濟例行的老人院慰訪活動中表演,他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。就是那一次讓小丁見識到了 Owen 的「功力」,因此小丁向小伶強力推薦 Owen,終於促成了這一次的「大俠雜耍教室」。

雜耍大略可分為「丟擲技」、「接觸技」、「操控技」三大類。Owen 這次的教學可是囊括全部三大類歐!

丟擲技(toss juggling)指的是將一個或是多個物品在空中丟來丟去,是雜耍中最基本,也是最常見的。Owen 示範了丟球和丟棒。據說還有丟環,但是這次沒眼福欣賞。

棒(club)看起來像是保齡球瓶,Owen 居然一次可以丟四支!丟球就不用說了,他可是五球在手,面不改色呢!這讓我想起來,小說中的高手都可以一次使用數件兵器。如果把棒換成狼牙棒,球換成掌心雷,那 Owen 就是名符其實的大俠了!


與丟擲技相反的接觸技(contact juggling),強調的是讓物品(大部分是用水晶球)在身上停留﹑遊走。Owen 將水晶球(crystal ball)在手中自在的把玩,一下子球在指間停留,一下子球在雙臂之間滑行,整體動作酷似打太極呢!(果然是大俠,還是武當派的!)


操控技(manipulation)主要是以控制非丟擲技的道具為主,例如惡魔棍(devil sticks)、雪茄盒(cigar boxes)、鍊球。Owen 通通秀給你看!附送一個雪克杯(shake cups)





惡魔棍跟惡魔倒是沒關係,只不過「devil」在希臘文中的指的是「拋擲」,在英文中卻是指「惡魔」。據說扯鈴(又稱空竹,Chinese Yo-Yo)也是屬於操控技的範疇,但是此道具並沒出現在 Owen 的百寶袋中,想必大俠也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吧:)趕明兒讓我示範給大俠看唄!